9-28-2016
《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十週年

 

 《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十週年

 

《傳播與社會學刊》於200612月創刊,到今年12月出刊將滿十年。

《傳播與社會學刊》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和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院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合辦的中文學術期刊,目前每年發行四期。目前學刊每期平均發行550本,但學刊的讀者人數非常多,網路註冊讀者人數高達8,998人。學刊的讀者中,69.7%來自中國大陸、14.1%來自台灣,10.4%來自香港。學刊網站平均每日的訪問人數為206.8人,每篇文章的平均下載次數為183.8次。

2013年,《傳播與社會學刊》正式成為「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 (TSSCI)」收錄的期刊。從20101月起,所有刊登在《傳播與社會學刊》的學術論文,均被納入TSSCI。此外,在2015年《傳播與社會學刊》也成為「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的附屬學刊,是全球獲此殊榮的第一本外文期刊。

《傳播與社會學刊》的內容包括傳播學研究論文,學術對談與傳播論壇等。學刊的宗旨有三點:第一、鼓勵原創性的傳播理論探索並發表原創及優秀的研究成果;第二、為中港台及海外華文傳播研究者提供知性探討的平台;第三、宣導跨學科傳播學研究,促進華語傳播學術主體的發展。

《傳播與社會學刊》遵循匿名評審的慣例。學刊收到新的稿件後,由主編初步篩選。如文章篇幅過短或明顯不符合本刊學術水準要求,則由主編決定直接退稿。若論文篇幅適中、具有一定學術水準,主編會按照本刊編輯的研究專長指定一位編輯或由主編自己擔任責任編輯負責稿件的初審工作。若責任編輯認為稿件可以送交外審,即請執行編輯邀請兩位審稿人,將稿件送交匿名評審,責任編輯會依據審稿人的審查意見決定是否接受稿件、退稿或請作者修改。大約有82%的稿件可以在6個月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匿名評審作業。在2015年,作者從投稿至收到本刊最後决定的平均時間是95.12天。

過去幾年,《傳播與社會學刊》接到的稿件數量相當穩定。在2010年至2015年間,學刊共收到559篇稿件。在這些稿件中,學刊接受的稿件有141篇,退稿的有405篇,有13篇尚未完成評審作業,總體的接受率大約25%

《傳播與社會學刊》最具創意的作法之一是設計年度工作坊來吸引優秀論文組成專輯。從2008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一月都會舉辦工作坊。工作坊委員會在每年三月會發出工作坊徵稿啟事,要求申請者提交大約2,000字的摘要。所有摘要都需要經過評審,工作坊每年大約會接受10%左右的摘要。摘要被接受的申請者需要提交完整的論文並在工作坊報告。工作坊結束之後,作者需要依據工作坊研討人的建議修改論文提交給《傳播與社會學刊》專輯。所有的工作坊論文都需要再經過學刊的匿名評審程序。大約50%的工作坊論文可以發表在學刊專輯上。如果加上提交給年度工作坊的摘要,學刊的平均論文接受率會大約下降至13%

《傳播與社會學刊》的稿件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美國。過去十年在學刊發表論文的472位作者中,有137位(29.0%)來自台灣,131位(27.8%)來自香港,124位(26.3%)來自中國大陸,40位(8.5%)來自美國,另外有40位(8.5%)來自其他國家。在這些作者中,有268位男性(56.8%)及204位女性(43.2%)。

學刊的編輯顧問委員會由50位來自全世界的資深學者組成。挑選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遵循以下標準:1)活躍於學術研究領域的資深學者;2)代表在傳播學主要分支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3)地理分佈上能反映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以及其他世界各地學者;4)能夠用中文寫作或對中國媒介研究感興趣。目前的編委會成員有15位(30.0%)來自台灣、13位(26.0%)來自中國大陸、10位(20.0%)來自美國或加拿大、10位(20.0%)來自香港,其他成員則來自世界其他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