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2021
《中華傳播學刊》專題徵稿:電視及其創造與衍生

 《中華傳播學刊》專題徵稿

徵稿專題:電視及其創造與衍生

徵稿內容:

我國網路隨選視訊於2004年的中華電信MOD成立開始,2015年後有廿餘家國際與本地網路影音串流平台陸續上線,十幾年間隱伏了不容忽視的影視媒介版圖更迭。2017年第三季的有線電視訂閱戶數來到這個媒介前所未有的高峰——超過524萬,然而此後旋即迎來了雪崩式的有線電視剪線潮。2021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布第1季台灣有線電視訂戶數為4833648戶,這是NCC統計以來的新低紀錄,同時間,MOD的戶數也從2019年超過209萬戶的高峰微幅滑到2064962戶。

這是自196210 月台灣電視公司開播、1994年有線電視法通過以來,所謂「傳統電視」六十年興衰的黃昏投影。回顧這六十年,台灣電視在基礎建設、產業結構、內容產製、觀看與消費方式有急遽的變化,電視從廣播變成後電視台時代的窄播,閱聽人觀看經驗日益碎片化,接下來的戰場顯然轉向了全球數位流通的串流平台。

然而,傳統的電視機作為觀看終端的時間和人數或許減少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看的節目和內容減少。國人逐漸傾向跨螢觀看影音內容,不再侷限單一媒介終端。觀看的介面、平台不同,節目、語言、類型各異,我們盯著各種螢幕的時間更長,內容更多樣。由「電視」衍生、延續的觀看型態也已經轉化。從2000年代PTT板上曾經盛行的同步看劇發文,到2010年代社群媒體的粉絲頁、追劇群組、彈幕點評、如今Teleparty app的邊欄聊天,我們看見高黏著又快速流通的觀眾文本,某些影音內容的情感張力經社群媒介化之後擴散更強更遠。如今的視聽經驗駁雜紛陳,其間都會競爭、國族情感、文化記憶的碰撞甚至可掀起國際政治波瀾。

中華傳播學刊徵求本專題稿件,由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柯裕棻副教授擔任專題客座主編。歡迎各種關於電視或網路影音串流平台的文化、產業或歷史的討論。從電視台和影視串流平台的政策與勞動狀況、節目與類型研究、觀眾/粉絲社群研究,乃至追劇、或其他分享觀看的新型態的閱聽人活動,或是回顧各階段的影視技術與權力的組合、影視文化史等等,都在收稿範圍,也十分歡迎不同個案的探討。專題文章可包括、但不限以下子題:

台灣及全球在地電視史:電視的科技與政治經濟之關係;影視產業基礎建設的社會脈絡及轉變;電視台的數位轉型與創意開發;新電視的科技能供性與破壞性創新。

電視與文化記憶:新舊世代的電視經驗差異;分眾、分散、碎片化閱聽人的樣貌與行動;全球化、跨地域、跨文化、跨語言連結的閱聽人行動;電視作為文化記憶;在新媒介平台的舊電視;電視的數位考古文化;電視的情感消費與空間文化。

連線收視閱聽人:永遠在線的電視閱聽人之追劇與分享;跨世代剪線族(cord-cutters)的多平台收視及娛樂經驗;YouTube一族的日常生活與個人化收視;海量數據監控分析中的閱聽人。

影音串流平台時代的電視結構:跨國影音串流平台及內容的文化地理學;OTT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全球化的影視競爭、影視內容國家隊、影視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全球在地化的影視平台策略。

其它與電視或影音平台相關議題

截稿時間:2021111

投稿須知:

1.     來稿請標明「電視及其創造與衍生」專題投稿,以「中華傳播學刊線上投稿系統」進行,網址:http://cjctaiwan.org/submit.asp

2.     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taiwan.org/submission.asp

3.     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