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 年 12 月 9 至 11 日(會後考察 12-14 日)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 主辦: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摘要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2 日
東亞批判性地理學會(EARCAG)為以東亞區域為主題之另類地理研究學者之跨國網路, 並致力拓展東亞本地空間議題之研究視角。我們強調東亞的空間地理研究需要從本地脈 絡出發,而不是照搬西方理論。面對當前資本主義發展日益複雜的相互關聯和排除不均, 我們關注東亞從社區、城市、民族國家到地緣政治等不同領域和尺度的關聯,以及空間 與社會正義應該如何實現。本次會議已邀請到 6 位國內外頂尖學者擔任特邀講者,預計
接受 150 篇論文發表,會議全程以英文進行。
我們正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新形態的連結與排除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所知的政治、 經濟和社會。全球疫情最終會以某種方式離開,但我們看待世界和被他人看待的方式 將不再相同。
本屆研討會呼籲反思一切政治之「地緣」意義,強調從知識的政治、情感的政治、到 超越人(more-than-human)的政治,都是在特定的空間關係中啟動、遭遇和糾纏。我 們同時需要反思何謂東亞,探究空間過程何以展現東亞的政治經濟面貌,而政治經濟 過程又是如何形塑東亞的空間形式。我們歡迎對於會議 6 項主題(但不限於)感興趣 者投稿參與,分別為:
Post-Covid Geography: Inequality of Health, Mobility, and Security
intensified global inequalities across geography,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pandemic
impacts on the human rights for health, mobility, and survival in the context of geopolitical realignments
全球疫情正印證了 Bruno Latour 所說的「我們不處於同一個星球」。COVID-19 暴露了 這個世界的不平等,涉及種族、階級、性別等不同面向,而在地緣政治過程中加劇。 東亞不僅面對著疫情,同時也受到美中新冷戰(包括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夾擊,以 及這兩者相互牽引下關乎健康、移動和安全之新形態地緣政治課題。當下全球疫苗的 不均分配、防疫空間中的差異移動性、以及隨疫情誘發的國族主義騷動,都迫使我們 需要重新思考何謂地緣政治、重新設想後疫情的地理學。
Hong Kong aft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and its impact
the changing geopolitical positions of Hong Kong
Sino-Hong Kong relationship
自 1997 年主權移交中國以來,香港經歷了多次社會運動。2019 年爆發的反修例運動不 僅加劇了香港與中國之間以及香港社會內部的矛盾,還影響了兩岸關係以及中國與其
他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2020 年《香港國家安全法》的通過,象徵著北京對香港控制 的全面制度化。香港從殖民地、全球城市到中國特別行政區的社會變化,展現出香港 與全球地緣政治的交互影響。香港在後國家安全法時代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地位,不 僅牽動中港關係,亦影響兩岸之間以及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關係發展。
Geographies of Smart-Led Regeneration: Perspectives from the Global South
mechanisms and rationalities of smart-led urban regeneration
intersections, circula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smart-led urban policies
new forms of inequalities and geographies produced by smart-led regeneration
面向智慧化/共享經濟之都市再生,被認為是解決全球南方城市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 的「新」發展範式。各種智慧化的政策、空間形式和發展路徑不斷被想像、組裝和合 理化,並透過現代的政治、經濟和公民議程對於區域、城市、社區和建築進行更新。 特別是在東亞,這樣的議程重新塑造了國家的都市再生計畫,或為既有的房地產主導 的發展或發展型國家的意識形態裹上了一層糖衣。然而,我們相對缺乏對於非西方背 景下的智慧型發展和都市再生概念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些概念在全球北方和南方 之間的轉移方式、以及在當地產生新的城市物件和治理主體的社會政治組合的理解和 比較。我們需要「去殖民化」智慧化都市再生之地理研究。
Digital and Geo-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of Cities
changing digital cultures, socialities or spatialities
digital and data infrastructures for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or political life
governing digital city, region, state or suprastate
在過去的十年中,地緣政治和數位進程急劇重塑東亞城市。東亞內外的地緣政治動態 影響了基礎設施、工作、消費、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和政治行動之數位化途徑。此過程 反過來又對城市數位生活帶來了進一步的張力,以及意料之外的效果。我們需要重新 檢視並發掘數位化東亞帶來的新的地緣政治機會和挑戰。
Migration of "Somewhere in Between" in East Asia
migrant workers in East Asia
female expatriates in East Asia
talent flow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East Asia
returning migration in post-Covid19 in East Asia
全球移民多半被認為發生在全球北方和南方之間,並暗示了這些移民的成功與失敗。 然而,在既不是南方也不是北方,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東亞,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人口 遷移現象,它已經超越了南北地理框架,並深受地緣政治的影響。移工、跨國人才和 留學生等在區域內的「南-南」流動體現當前東亞人口遷移的特點,我們需要填補全 球南北遷移論述中的這個空白。
Redefining “geo” in geopolitics
climate change and justic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environmental protests and emerging forms of environmentaliy
ontological politics
affective politics of companion species
relocating East Asia in Anthropocene
過去幾十年來,地理學家對重新定義「geo」一詞的熱情不斷高漲。地理學家從字面上 審視動物、植物、真菌、土壤、水、岩石和空氣,希望揭開它們各自的行動力,從而 揭示出超越人類(more-than-human)、更接地氣(down-to-earth)的地緣政治。我們經 由探討氣候變化與正義、環境保護及其不滿、環保抗爭和環境治理性、本體論政治、 伴侶物種的情感政治等議題,尋求於「人類世」中重新定位東亞。
自組 session:本次會議有多樣豐富的自組 session。其中標示「*」者,正在公開徵 集論文。詳情請參見會議網站(https://site s.google .c om/vie w/e arc a g2022 )
- Commons unbound: Radically reimagining commons through experiences of East Asia*
(Organizer: Didi K.Han and Bae-Gyoon Park)
Exporting Asian Urbanism: Circulations of urbanism, capital, and knowledge* (Organizer:
Do Young Oh and Hyun Bang Shin)
IJURR: Authors meet Editors (Organizer: Hyun Bang Sh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tforms* (Organizer: June Wang and Julia Tomassetti)
- Post-gentrification: Urban Redevelopment on ‘X’ Continents* (Organizer: Carolyn Cartier and Wing-Shing Tang)
- Post-Military-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er: Jim Glassman)
- Sanitizing borders in China: Pandemic, new control and border resiliences (Organizer: Yuk Wah Chan)
- Sharing in cities of speculation and aspiration* (Organizer: Yoonai Han and Maurice Yip)
Urban Financialisation in East Asian cities* (Organizer: Ying-Chun Hou)
- Volume, Territory and Terrain: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Organizer: Chi-Mao Wang, Chih Yuan Woon, and Shiuh-Shen Chien)
- Prof. Roger Keil (York University)
講題:Beyond COVID-19: Repairing the planet after urban society’s first pandemic
Prof. Tania Li (University of Toronto)
講題: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s on Indonesia's Indigenous Frontiers
Prof. Timothy Oake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講題:Seeing like a Chinese city: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e from the edges of urbanization
Prof. Jamie Peck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講題:Conjunctural analysis and China
Prof. James Sidawa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講題:Critical Geoeconomics: a genealogy of writing politics, economy and space
Prof. Brenda Yeo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講題:The Spatial Politics of Non-Integration: Temporary Migrant Workers in (Post-)Pandemic Times
投稿方式:請將 500 字以內之論文摘要提交於研討會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earcag2022),經籌備委員會審查通過者於會議前提 交論文全文。欲自組 session 者,亦將提案計畫提交至研討會網站,由籌備委員會 審查。
摘要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2 日
公告論文接受日期:2022 年 9 月 30 日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22 年 11 月 30 日
線上註冊:自 2022 年 10 月 1 日起 10 月 31 日止開放註冊
(https://sites.google.com/view/earcag2022)
註冊費:
|
教師*
|
學生**
|
來自 OECD 國家、新加坡及香港
|
美金 150 元
|
美金 70 元
|
來自其他國家
|
美金 70 元
|
美金 35 元
|
本國籍、在國內任職或就讀***
|
新台幣 1,500 元
|
新台幣 500 元
|
* 專任或專案全職教師或研究人員
** 退休教師、獨立研究者及學生
***本研討會受國科會補助,減收國內參與者之註冊費
EARCAG 將提供 5 名優秀學生論文獎助。詳情將於 9 月中旬公布於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earcag2022)
待於網站公布
時間:2022 年 12 月 12 日(一)至 14 日(三) 地點:馬祖(南竿及北竿)
會後考察之費用(約 500 美元)和行程將於 9 月中旬公佈於網站。
2022 年 10 月 1 日於網站開放註冊會後考察行程。
如有任何疑問,請以 email(earcag2022@gmail.com)聯繫籌委會秘書處,或瀏覽研討 會網站(https://site s.google .c om/vie w/earc a g2022 )
EARCAG 指導委員會
- Prof. Amriah Buang National U. of Malaysia, Malaysia
- Prof. Byung-Doo Choi Daegu U., South Korea
- Prof. Jim Glassman U.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 Prof. Chu-joe Hsia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 Prof. Jinn-yuh Hsu National Taiwan, Taiwan
- Prof. Fujio Mizuoka Hitotsubashi U., Japan
- Prof. Toshio Mizuuchi Osaka City U., Japan
- Prof. Bae-Gyoon Park Seoul National U., South Korea
- Prof. Wing Shing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EARCAG 2022 籌備委員會
王智明教授 中央研究院
宋郁玲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文一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
洪廣冀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徐進鈺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彭松嶽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黃宗儀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秘書處:朱凌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Brian Scanlon(國立台灣大學)、游博翔(國立台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