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023
中華傳播學會 學刊【42期出刊通知】暨【43期徵稿啟事】!

一、中華傳播學會第42期學刊出刊

中華傳播學會最新學刊 第42期《重探臺灣電視史》已出刊,

電子版內容可至學刊網頁查詢(http://cjctaiwan.org/

 

二、中華傳播學會第43期學刊徵稿

《徵稿內容》

     聯合國在2019  5 月發佈《對於仇恨言論的行動策略和方案》(Strategy and Plan of Action on Hate Speech1,強調當前各種令人不安的仇外心理、種族主義和不容忍現象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社交媒體和其他形式的傳播被用作為仇恨言論的散播平台,一些仇恨言論甚至成為煽動仇恨與暴力行為的源頭。像是為了政治目的,公共言論被武器化,發表煽動性言論來侮辱和非人化少數群體、移民、難民、婦女和任何所謂的他者。仇恨言論是對民主價值、社會穩定與和平的威脅,因此聯合國呼籲各界必須時時刻刻應對並解決仇恨言論,以防止更進一步的衝突或暴力行為。

仇恨言論藉由排除、歸類、歧視,目的在煽動對特定群體的仇視與貶抑。因此,Jeremy Waldron在《仇恨言論的傷害》(The Harm in Hate Speech)指出,仇恨言論不能被視為單純的「言論」,因其目的在煽動、建構對特定群體的仇視、貶抑。由於網路科技的普及,人們可以在網路上表述自己的意見,在自媒體的年代,仇恨言論傳播的更為廣泛,也更為快速。因此,網路仇恨言論起初是可能只是一種網路現象,然而,現已演變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其中,女性或性少數常常是仇恨言論攻擊的對象,語言是性別歧視最堅強而頑固的堡壘。聯合國2015年的報告《打壓女性與女孩的虛擬暴力》(Cyb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指出,女性面對的虛擬暴力是全球性的,但此問題卻未獲應有重視。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社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的蓬勃發展,讓各種形式的數位溝通成為可能,人人可在各種社群平台上創建自己帳號,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影像。然而,當人們越來越慣於在網路上溝通交流、約會交友、搜尋資訊、消費購物等,大量的個人資料、搜尋記錄和金融交易等數位足跡,成為他人鎖定攻擊的目標,為網路社群及使用者帶來負面衝擊,像是網路仇恨言論、酸民攻擊、數位隱私外洩、數位性暴力、網路詐騙等,這些都是媒體上常見的新聞報導或網路社群談論的案例,但過往較缺乏系統性的研究來探討這些網路或傳播科技的負面行為對於個人或群體的危害或影響程度。

因此本專題的核心關懷,主要是從傳播角度探討網路或數位傳播科技環境的仇恨言論或各式隱私侵犯或霸凌行為之運作邏輯,以及這些現象對於個人或群體造成的負面效應或影響等,歡迎從各種研究方法取徑來關注的論文投稿。

 

徵稿專題:網路仇恨言論與數位暴力

投稿領域:

《中華傳播學刊》徵求本專題稿件,我們歡迎關切此議題的投稿,專題文章可包括、但不限以下子題:

(一)網路仇恨言論與酸民出征:
各種網路仇恨言論與酸民出征行為,包括種族或性別歧視言論,或是厭女、仇男、恐同等仇恨言論,或是針對特定人士用大量的羞辱言論進行攻擊,造成當事人在網路噤聲的行為。

 

(二)數位性暴力或網路色情:
如性私密影像外流、AI換臉的性影片、韓國版N號房事件等未經授權拍攝或轉發的影音圖像,透過網路傳播,加劇對當事人的身心靈傷害,或是數位性暴力的視覺影像框架,透過社群平台大量傳播,可能影響閱聽人解讀或回應的方式,或是這些影像從法律和性別角度引發不同的解讀和再詮釋意涵,或是從觀看者角度探討驅動他們加入加密通訊軟體群組或線上情色網站會員,持有、購買、儲存、觀看或分享色情影像的因素等。

 

(三)網路人肉搜索與數位隱私外洩:
當人們愈來愈常透過網路進行自我表達或展演,別人亦可能透過數位足跡來追索某一個人的過往,或是交往的伴侶透過各種手機定位裝置來追蹤另一半的移動軌跡,這種網路人肉搜索或是數位足跡追蹤裝置,都可能造成數位隱私外洩或網路霸凌的問題。

 

(四)網路釣魚或詐騙:
透過數位「社交工程」技巧釣魚來盜取重要或敏感資料數據、身份竊盜、情感詐騙,為受害者帶來嚴重身心和錢財損失,面對、理解、處理、防治網路詐騙,包括詐騙者所操控的人性弱點和心理機制,或是受害者通常具有的個人特質,或是受害者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管道,或是民眾的網路識讀能力等。

 

(五)其它和網路仇恨言論與數位暴力相關議題

 

 

截稿時間:2023531

 

投稿須知:

(一)來稿請標明「網路仇恨言論與數位暴力」專題投稿,以「中華傳播學刊線上投稿系統」進行,網址:
http://cjctaiwan.org/submit.asp

(二)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
http://cjctaiwan.org/submission.asp

(三)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
(cjocrx@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