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會論文 -符號互動下,澳籍台裔的離散認同建構
篇名
符號互動下,澳籍台裔的離散認同建構
作者
蔡珮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布里斯本澳籍台裔的族群認同為研究對象,從符號互動論角度瞭解移民如何在傳播互動中建構認同並形成共同體,希望藉此提供思考「認同」、「傳播」與「想像共同體」三者關係新的想像視野。本文在理論耙梳與田野來回交錯中,發現Mead符號互動論在互動中構連認同與想像共同體的關鍵傳播因素是「重要象徵符號」,不過,Mead似乎只考慮了一個共同體中個體「趨同」的重要象徵符號,但忽略和外部社群互動接觸的「區異」重要象徵符號也會形成自我所從出的共同體。本論文於是結合Mead符號互動論與Barth族群邊界理論,提出離散族群的族群認同來自族群內根基(同一性)與邊界互動(差異性)所形成的重要象徵符號構成的族群象徵邊界(symbolic boundary),正是這些被社群成員認為”重要”、”可區辨”不同族群的重要象徵符號,構成集體認同之基礎,提供族群認同之來源。澳籍台裔離散認同是一個「混雜的想像共同體」,由三種族群想像共同體組成:「Chinese共同體」、「台灣人共同體」與「澳洲人共同體」,源自三種共同體的自我認同有八種樣貌:「在澳洲的台灣人」、「也(不)是台灣人也(不)是澳洲人,或是不同比例的兩種組合」、「台裔澳洲人」、「華裔澳洲人」、「中國人 or Chinese from Taiwan」、「在哪裡就是哪裡人」、「國際人」與「亞澳居間人」。就台裔離散而言,「離散」有另一種新的詮釋,離散認同的邊界不盡然維持,也不盡然腐蝕,有的只是邊界的跨越、衝突、矛盾與協商。
中文關鍵詞
發表日期
2008.07.05
授權狀況
未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