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會論文 -失落的公共領域:《自由時報》與《聯合報》七次修憲讀者投書內容分析
篇名
失落的公共領域:《自由時報》與《聯合報》七次修憲讀者投書內容分析
作者
夏士芬
中文摘要
1988 年元旦,緊接著解嚴、台灣開放報禁,媒體正式從政治威權中解放,台灣社會全面邁入民主化;1991 年4 月,完成「一機關、二階段」修憲計畫中的程序性修憲,連同爾後六次修憲,憲法共修七次。本文在自由主義的脈絡下,以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的途徑,分析修憲關鍵時期,二大報刊─ ─ 《聯合報》和《自由時報》有關修憲議題之讀者投書,以了解報紙扮演什麼樣貌的公共領域角色,媒體與政治雙重解禁後的閱\聽人與公民,能否透過讀者投書對於憲政選擇發揮影響力。研究發現,解禁後的公民輿論,也僅是一個由上而下、單向的公共領域,參與論壇者依然集中於北部、男性,及屬高文化資本職業類型的人口。政黨掌控國家機器,兩大報選擇性地具實報導,一般民眾僅能就有限的真實,發洩不滿的情緒,或向政府提出微弱的呼籲,並未發展出類似西方「公民」(citizen)的概念,更談不上「政治參與」。市場開放、商業競爭的壓力加劇,媒體不再是侍從報業,卻淪為市場商品,媒介商品必須有清楚的市場區隔及定位,再加上媒體無法拋卻自我的意識形態,反而加入修憲的戰局,與政黨同進退。市民社會的力量,除了在第五次修憲後,將累積多年的不滿情緒、集中能量一次爆發,在其他六次修憲的過程中,幾乎是不存在的。
中文關鍵詞
報紙、修憲、讀者投書、公共領域
發表日期
2013/7/12
授權狀況
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