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會論文 -國家、市場、互聯網:對零八年大陸民族主義話語的批判性分析
篇名
國家、市場、互聯網:對零八年大陸民族主義話語的批判性分析
作者
趙菁
中文摘要
"在中國大陸,民族主義作為一種重要的政治議題,一直處於國家的高度重視之下,冀望其愛國主義話語獲得主導地位。但它同時也是民眾、傳媒與知識份子積極參與的熱點話題。因此,民族主義話語一直處於四個參與者間的激烈博弈中。這使得民族主義議題成為研究當代中國權力關係與政治、經濟和傳媒結構變遷的一個理想進路。本文希望對零八年中國大陸民族話語進行實證研究,並從政治-經濟-傳媒這一社會結構角度解釋該現象,從中反思市場經濟與政治支援、媒介商業化與公共性、以及互聯網與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等問題。
本文以費爾克拉夫所倡導的批判話語分析為分析框架,力圖在文本/話語、權力關係/話語鬥爭、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傳媒結構這三個層面上解釋中國大陸民族主義話語的特徵及問題。本文發現,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民族主義話語已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家主導」發展為「網民主導」,其背後是國家、知識份子、大眾傳媒與民眾之間權力博弈的變化。網路中的確出現了多元化的聲音,但這些多元化的聲音反過來更加刺激了對激進的反西方、支持中國話語的普遍認可。從根本上,正是「威權政體——市場經濟——網路社會」這一新社會結構型塑了中國大陸民族主義話語特徵與權力關係。在國家長期的威權控制與資訊壟斷下,中國經濟三十年飛速發展並未推動大眾對民主、理性、批判的民族主義話語的追求。相反,二者共同孕育了激烈、非理性的民族主義話語表達。國家-市場雙重邏輯下的大眾傳媒更加推動並激化了此一激進的民族主義話語。即便在新的網路社會中,網民主導的民族主義話語更加豐富、多元,但在國家威權政治體制下,理性的民族主義話語依然無法獲得主導地位。
但是,本文同時也強調,在民族主義話語的鬥爭中,不能否認參與者的個體能動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革。雖然大眾媒體作為市民社會仍未形成,我們也不能忽視個體的努力的確促進了媒介市場與網路社會的出現。至於未來中國市民社會何時出現?批判-理性的民族主義話語何時能成為社會共識?本論文予以樂觀展望,但其答案都離不開民族主義話語參與者的推動和努力。"
中文關鍵詞
民族主義話語、 批判話語分析、 官方愛國主義、 媒介民族主義 、網路知識份子、 網民、權力關係、政治-經濟-媒介結構
發表日期
2013/7/13
授權狀況
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