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年會論文 -想像的「日常生活」?─析論周星馳電中的小人物觀及其無厘頭形式
篇名
想像的「日常生活」?─析論周星馳電中的小人物觀及其無厘頭形式
Imagined everyday life? Analysis of "Small potatoes" and "nonsense" in Stephen Chow ’s films
作者
張耀仁
中文摘要
自1988年以【霹靂先鋒】獲得台灣第二十五屆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1990年主演【賭聖】為第一部香港電影票房收入超過四千萬港幣,迄2004年自編自導自演【功\夫】而進軍好萊塢以來,周星馳(Chow Sing-chi, Stephen Chow, 1962-)始終是香港電影界的「異數」,其向來被論者提及的「無厘頭」(nonsense)電影風格,以及「小人物代言人」等,皆令閱\聽眾耳熟能詳。
然而,何謂「無厘頭」?周星馳電影如何表達無厘頭?如何詮釋「小人物」?香港自有電影以來,小人物之於港片豈係周星馳電影所獨有?本研究即旨在針對周星馳從影以來,參與編劇或導演、自編自導自演、賣座冠軍電影等共十部影片,就其中的小人物觀及無厘頭形式作一探討,研究發現:
在小人物方面,可區分為兩種演繹方式:其一,就主角剛出場而言,「真正的小人物」服飾往往破舊、保守,形象落拓以符合閱\聽眾對小人物的認知;其二,主角本身乃係「大人物」,但在經歷生命轉折之後,墜入小人物的困境,並經過努力再度取回「大人物」的身分。此外,小人物所處的環境多以香港街道(街坊)為主,其呈現出來的擁擠、骯髒乃是經過電影「選擇」的片段,對照真實情境未必如斯不堪,亦即周星馳電影所呈現的香港日常生活,其實是一種想像的氛圍與情境。
在無厘頭形式上,「答非所問」係周星馳電影表現無厘頭最常運用的形式,透過「翻轉」的反邏輯方式,加上善於使用香港本地俚語,形成了影片的荒謬與笑點,而「無真材實料」的行為亦成為周星馳電影之基調,其中,對於「性意識」——特別是同性戀的嘲諷更見諸於早期電影中。然而自1996年,創立「星輝海外電影公司」以來,【食神】(1996)迄【功\夫】(2004)等四部影片,皆可看出周星馳淡化往昔對性意識的嘲諷,以及更精準掌握無厘頭特色,使其電影中的小人物皆呈現出這類的「正面」信念:「只要肯努力,夢想就會成真!」
英文摘要
The success of Stephen Chow ’s movies within and beyond Hong Kong provides a convenient starting point for a discussion of actor-director Stephen Chow ’s films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present themselves as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local" context.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small potatoes" and "nonsense" in Stephen Chow ’s film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since the 1997 takeover cuisis greatly affects Hong Kong ’s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se influences are also refloat in its movies, such as the introspection of the social classes, lack of trust o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nd the overseasdevelopment of actors etc., which are all evident in the movie. It is also found that movie texts were not isolated from the real world. An actor ’ ’s on-screen and off-screen gives each other a boost.
中文關鍵詞
周星馳,庶民生活,無厘頭文化,香港喜劇電影
英文關鍵詞
Stephen Chow, everyday life, cultural of nonsense, Hong Kong cinema
發表日期
2006.07.12
授權狀況
已授權
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