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年會論文 -公娼與核廢料:台灣弱勢族群反對運動的語藝分析
篇名
公娼與核廢料:台灣弱勢族群反對運動的語藝分析
作者
洪文俊
中文摘要
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日,蘭嶼雅美人發起「驅逐蘭嶼惡靈」反核廢運動,聚集在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大門前,宣讀反核宣言,要求台電將核廢料移出蘭嶼。

十年後。

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台北市的公娼發起反對廢除公娼的抗議活動,聚集在台北市政府大門前,拉起抗議標語,要求台北市政府給予公娼一段緩衝期。

公娼與雅美人,代表著不同類型的弱勢族群,前者在繁華台北當中的都市邊緣,後者在台灣本島之外的邊緣離島,同樣是處於台灣社會的邊緣地帶。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針對有關公娼與核廢料的論述,發掘文本當中的對立模式,以及相異觀點之間的衝突所在。

此次分析所選擇的文本,針對的是立場與觀點相異的文章,來源以報紙上的文章為主。所有文章可區分為二種立場與觀點─正面的支持與負面的反對。文章作者可區分為四種身份─政策執行者、支持菁英、反對菁英、弱勢當事者。

分析方法採用Burke的群集分析,分析單位為語詞。語詞是各種文本的基本構成單位,群集分析由構成文本的基本單位開始,探討言者的語詞運用方式。因此,群集分析不會受到文本本身的風格、形式的影響,從而可以一一發掘各類文本的群集運用,並進行比較與分析。
群集分析的結果,分別在公娼與核廢料二個關鍵詞的四周,發現六個相同類型的群集,每個群集皆代表一種對立與衝突的模式。天堂與地獄的對比模式,賦予核廢料與公娼不同的形象,強調高放射性與低放射性、公娼與私娼之間的差異性,來建立起對立與衝突的模式。其次,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合作與對立關係,也可以成為另一種衝突與對立的模式。另外,在現實與未來、整體與個體、物質與精神之間,在排列上的先後順序,皆呈現出人類價值觀上的競爭與衝突模式。

不同的群集,塑造出不同的世界觀,建立起不同的價值觀,也反映著不同的動機。站在弱勢的一方,反映出政府與人民是對立的,政府的手段是惡劣的,現實的物質需求遠比不切實際的未來承諾來得重要,弱勢者的生存與需求,必須得到尊重與滿足。站在強勢的一方,反映出政府的作為在於幫助弱勢者,幫助人民開創未來美好生活,弱勢者應在政府的幫助下,追求更高的人生與精神價值。

弱勢族群的發言空間,和社會菁英與政府官員比較之下,相對地狹窄許\多。在社會邁向多元化與分眾化的時代潮流下,弱勢者的形象具有多樣的面貌。如何發掘存在於各類文本當中,關於弱勢者的刻板印象,具體而真實地重現弱勢者的生活與形象,皆是群集分析可以努力的地方。
中文關鍵詞
發表日期
授權狀況
已授權